黃帝 . 堯 . 舜 ( 上古時代約西元前3000年至約西元前2033年 ) 夏 ( 約西元前2033年至西元前1562年 ) 商 ( 西元前1562至西元前1066年 )
古老的文明 是從人類與洪水的鬥爭開始的。無論是我國的大禹治水傳說還是西方諾亞方舟故事,都說明瞭在遠古洪荒時代已經開始了與洪水抗爭的事實。然而面對洪水之災,大 禹不僅總結父親鯀築堤防水失敗的教訓,疏通河床、開鑿渠道,而且“身執耒鍤,以民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過家 門而不入”,終於出現了“九州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史記·河渠書》)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流傳、婦孺皆知的美談。而在西方,廣為人知的是 《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故事:諾亞受上帝啟示,在上帝懲罰世人罪惡,要用洪水淹沒世界、毀滅人類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動物雌雄各一對帶 到船上,躲過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兩個故事在東西方千古流傳,經久不衰,積澱了各自的文明,飽含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演繹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 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觀。諾亞靠神的啟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給人們的災難,而大禹則把洪水看作自然現象,帶領人民一起用疏導的辦法戰 勝洪水;諾亞也給人類繁衍留下了種子,但也給人類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惡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給人類的卻是與自然界和諧與鬥爭的思考。這二者從根本上體現的 是世界觀、宇宙觀上的差異。在中國,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發展視為一種健動不息的自然過程,而人則是宇宙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要適應宇宙的流程,也就 是“天人合一”。正是這種宇宙觀,使大禹面對洪水,因勢利導,不“堵”而“疏”,使我們的古先帝西起沙漠東至大海將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鬥爭中凝聚一起形 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鑄造了一個治水的偉大時代,造就了一種古老的東方文明。而在西方,卻試圖為宇宙尋找一個不變的絕對存在,並從這種絕對存在出發規定萬 事萬物的基本性質。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猶太——基督教神學,就把上帝作為時間和萬物的創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諾亞,從而演繹了西方文明。
大 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進和穩健、躍動和嫻靜、分析和綜合的差異。面對人類的“罪惡”,上帝採取的方式是毀滅人類。這種突破原有平衡 取得新的躍進和突變,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徵。因而在哲學上表現為充滿躁動和遐思,在文學上對騎士精神進行歌頌,在藝術上張揚運動精神和陽剛之美。而在思維 方式上則表現為片面的掘進,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一分為二,同中求異。因此,上帝不用做整體思考,僅執一端就可以讓人類重新繁衍,哲學家、思想家僅圍繞一個 著眼點,便可尋根究底地鑄造自己的理論大廈,形成自己的學派、主義,以至思潮蜂起、理論迭出,再現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徵——分析。而與此相反,面對洪水之 災,中國的古先帝們前仆後繼,大禹終於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針,並綜合運用當時各種原始的知識和技能而治水成功。這凝聚了東方文化典 型的思維特徵為綜合,積澱了東方文化的核心為穩健和嫻靜,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合二為一,異中求同。因而中國哲學的整體觀念年深日久,中國文化的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成為底蘊,中國美學的陰柔之美成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處,有美麗的珊瑚,飄曳的海草,也有悠閒的海魚,同波濤洶湧的海面相比,構成了一幅嫻靜多彩 的圖畫。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境界。
大 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方倫理道德觀上的差異。兩個故事從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東方疏導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異,而從深層次看則體現了西方文化講 究天賦人權,強調個體本位,張揚主體性,而東方文化更強調禮治,講集體本位和人倫責任的差異。在諾亞方舟故事中,雖然看不到諾亞為人類而鬥爭的痕跡,卻可 以看到造方舟的週密計劃,感受到他抓住機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體精神,領悟到他利用外部條件應付危機,以退為進的應變思想。西方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從 古希臘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藝復興發展到極致,色彩濃重地描述著追求獨立人格、個性解放、強調個人主義的畫面。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異軍突起,人才輩出, 成績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混亂,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形成了自我表現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揚,培育了中國自省、自律,從集 體本位主義出發的禮治思想和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形成了中國人謙和、禮讓、重社會責任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這種文化長期積澱而形成的君義臣忠、父慈子孝、 夫唱婦隨的外儒內法的社會結構和人倫責任,一方面保證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續,但另一方面也禁錮了人的個 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橫向夫妻關係,東方重縱向血緣相承。諾亞攜妻避水,而大禹則繼承父業,新婚四天便去治 水,也反映了東西方封閉與開放的思想文化特徵。
形 成東西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異也是精彩紛呈的。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為我們呈現了中西文化的美麗景觀,引導我們走向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啟發我們思 索中西文化的特質和精髓,促使我們相互借鑒、彼此“揚棄”。使“嫻靜”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躍動”的西方文化相映,使東方的責任意識和西方的權利思想相輔, 從而生成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圖畫。
張貼留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